人工智能是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中国气象局党组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气象应用工作,要求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气象业务全面融合,利用人工智能推动基于场景、基于影响的气象服务技术转型升级。在此背景下,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公共服务中心”)利用近两年时间,研发了中国气象局气象服务人工智能系统“风和”(以下简称“风和”)。

从0到1:“风和”破局而生
2023年,在中国气象局印发《人工智能气象应用工作方案(2023—2030年)》后,《人工智能气象服务应用2024年度工作计划》等系列文件纲举目张,让“风和”的诞生有了明确遵循。
2024年2月,公共服务中心先后赴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百度、智谱AI等企业开展调研,服务产品研发室组建攻关团队,全面铺开“风和”研发工作。
公共服务中心、雄安气象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联合清华大学牵头,国家气象中心、华风气象传媒集团、智谱公司及河北雄安新区、江苏、上海等地气象局参与,成立中国气象局人工智能气象服务大语言模型重点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创新团队”)。
2024年6月底,公共服务中心派两位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入驻雄安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正式开启“风和”研发的探索之路。此后,7名核心骨干陆续入驻,与国家气象中心交流上游数据支撑及语料库建设;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开展天擎数据接口和算力支撑的技术交流;与华风气象传媒集团开展面向公众服务多模态大模型建设的交流;与智谱等多家大模型企业开展关键技术研讨。
两次攻坚:突破核心技术,打造框架体系
“‘风和’研发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既要懂AI,更要懂气象。”公共服务中心服务产品研发室主任王慕华介绍,面对项目推进中的阻碍,服务产品研发室党支部成立了“风和智勇先锋队”,以接续奋斗的姿态破解难题、推进目标。
2024年9月,首届“风和论坛”在京举行,学术界、产业界专家就“风和”的产品形态、优势、能力评估等关键问题进行研讨,提供指导方向和策略思考。
2024年10月,创新团队成员开展为期两个月的集中攻关。此次攻关突破了多项核心关键技术。建立气象服务语料库,包括标准、书籍、文献、服务专报等类别;构建通用模型,为“风和”奠定基础;利用气象语料数据对模型进行气象知识增量预训练,增强模型气象服务需求理解能力。“风和”的内测版本成型。
DeepSeek在蛇年春节火爆全球。公共服务中心通过对比分析和调研得出结论:做气象服务,再先进的通用模型也不能拿来即用。团队成员继续开展基座模型研发,于2025年5月开启为期百天的第二轮集中攻关,针对“气象服务深度推理能力”发起冲刺。
攻关期间,团队建立“1+1+N”建设框架体系,包括1个气象服务大语言模型;1个基于“风和”的智能体平台,为开发人员提供工具调用、数据接入、智能体开发等支撑;面向公众服务、预警发布、能源保供、旅游出行、交通保畅等N个服务场景。

图为“1+1+N”“风和”建设框架
此时,“风和”已成为千亿级参数量的气象服务AI系统。融合了5000万tokens(1个token约等于1.6个汉字)的专业气象服务语料,具备服务需求理解、智能内容生成、气象推理与决策、气象工具调用等四大核心能力,能够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精准天气信息及专家级决策支持服务。
公共服务中心与北京、上海等12个省份气象服务中心交流“风和”模型功能,指导、协助在省市气象服务场景落地应用;为华风气象传媒集团以及北京、广东、南宁等16个省(直辖市)、市气象部门提供应用。
正式发布:持续深化,深入千行百业
10月28日,中国气象局正式发布“风和”模型,让其真正落地生根,接受公众检验。持续两年攻坚的价值不仅在于突破技术瓶颈,更在于让先进科技真正服务于大众,这是“主动担责、全力突破”精神最生动的实践注脚。
未来,公共服务中心继续加强顶层设计,谋划“横向衔接、纵向贯通”的研发应用布局,坚持国省统筹协同推进“风和”建设;坚持共建共享共用和全国一盘棋理念,国家级持续迭代升级基座模型提升科技内涵,省级发挥场景优势积极拓展风和服务智能体;继续坚持应用导向,场景驱动科技能力提升;实现技术引领气象服务范式的变革与智能化转型升级。
(作者:刘晓丹 责任编辑:张明禄)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2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