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播报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在气象干部职工中引发热烈反响

时间:2025-10-26浏览:11

历史,正在书写新的篇章。

10月20日至23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未来五年中国发展擘画蓝图,在全国气象干部职工中引发热烈反响。

24日上午,气象部门组织干部职工集中收看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同日,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振林主持召开党组会,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研究部署气象部门贯彻落实工作。

大家表示,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准确把握新形势新要求,只争朝夕、奋发进取,用实际行动和工作实绩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气象新篇章。

立足宏伟蓝图 接续奋斗

全会高度评价“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实现良好开局。

“这次全会是在我国即将胜利完成‘十四五’主要目标任务,进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陈振林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历程极不寻常、极不平凡,全会对未来五年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必将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产生重大深远影响,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与再学习再领悟再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实施紧密结合起来,深刻把握全会的重大意义、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始终沿着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的工作主线勇毅前行,团结一心、奋力拼搏,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气象贡献。

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的政治优势。

规划财务司司长程磊表示,全会从中央层面明确了“十五五”国家规划方向和重点。将深刻领会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十五五”规划编制和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以《纲要》实施为基础,锚定气象强国目标,加快编制气象发展“十五五”规划。同时强化项目支撑,不断提升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能力,加快新一代短临预警业务体系建设,助力新质生产力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

法者,治之端也。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张洪广表示,全会为气象“十五五”规划编制指明了方向。“我们将牢牢把握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改革创新这一根本动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这条工作主线,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强化经验学鉴,聚焦痛点难点堵点,抓好试点示范,以点带面促进全面发展。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切实把气象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气象治理效能。”

“深受鼓舞,振奋人心!”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芳华表示,“十四五”期间,气象服务国计民生的成效更加显著,展望“十五五”,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自觉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加快极端天气研究和预报技术研发,持续提高极端天气的预报服务能力,为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全会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丽表示,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与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是重要路径,自2016年首届中国—东盟气象合作论坛通过《中国—东盟气象合作南宁倡议》以来,我国气象部门与东盟国家气象水文部门不断深化务实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广西将发挥纽带、平台和支点作用,加快建设‘中国—东盟气象之家’,通过‘物理+数字’双空间深化协作,打造面向东盟的‘一站式’气象服务平台。”

激发创新动力 奋力赶超

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驱动气象现代化。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全局的“牛鼻子”。“十四五”期间,我国气象科技自立自强迈出坚实步伐,气象现代化水平快速提升,丰硕成果令人鼓舞。

“‘十四五’期间,风云系列卫星星地系统全面升级,深度赋能气象防灾减灾、保障国计民生、服务国际社会。”全会的召开,让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王劲松信心满满,“站在新起点,我们将以全会精神为引领,不断完善风云卫星全球布局,加快构建下一代气象卫星效能体系,深化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融合,拓展生态碳汇监测等新应用,让‘气象太空哨’更聪慧、遥感服务更贴心!”

日前,我国气象探空系统全面升级为北斗探空系统,正式迈入“北斗时代”,跻身国际先进行列。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张鹏表示,将以全会“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求为行动导向,持续锚定“监测精密”要求,践行“观测即服务”理念,围绕新型观测技术研发、人工智能在气象探测和气象计量领域的应用,打造国家级人才高地,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快气象观测技术升级,不断提升观测系统的应用效能。

“十四五”以来,气象数据潜能加速释放。“目前,我们已建成新一代气象超算系统和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全球气象数据获取、分发能力持续提升,数字孪生大气建设初具规模。”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肖文名表示,将在全会“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的部署下,着力提升数字孪生大气支撑能力,强化数据要素开发利用,打造安全可控的网络和数据监防体系,以科技创新引领气象信息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

从“一片地”到“一张图”再到“一座城”,承载千年大计的未来之城阔步向前。眼下,雄安气象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作为人工智能气象应用新技术研发的“试验区”,形成了人才齐聚、结构合理的良好开端。“我们将积极投身人工智能气象科技创新工程,发挥高层次人才引领作用,聚焦关键技术攻关,努力研发更精准、更智能的天气预报模型,为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和民生福祉贡献智慧。”雄安气象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副院长王亚强说。

牢记殷殷嘱托 再写新篇

发展的新篇,书写在物阜民丰、万家灯火中。创新的价值,绽放在服务国家、服务人民中。谋划“十五五”发展,现代化建设成果将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上海正探索气象与金融的深度融合。上海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冯磊表示,全会为金融高质量发展锚定方向,特别是明确“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面向“十五五”,上海气象部门已明确三大任务:推动天气衍生品期货上市,打造辐射亚太的天气风险定价中心;升级上海金融气象创新中心,扩大场景开放与产品创新;通过金融赋能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智能体(MAZU-Urban),实现“技术+标准+金融”共享。

距离四川成都作为中国气象局试点探索开展气象赋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即将满“一周年”,对标全会精神、站在“十五五”新起点,成都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谭畅思路清晰,“我们将以全会精神为指引,以更优机制筑牢安全底线,以更强科技驱动核心创新,以更丰富场景树立服务标杆,以更高标准共享成都方案,强化低空经济气象保障体系,科学凝练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与技术标准,将试点经验转化为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动力。”

霜降见霜,米谷满仓。眼下,全国秋粮收获近八成。针对全会“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东北黑土地上的气象工作者勇担责任。黑龙江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那济海表示,将聚焦粮食单产能力提升,发展基于智能网格和人工智能的农业气象关键技术,持续提升粮食主产区、经济作物保护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深化“气象+农技”融合,打造粮食单产提升示范样板,全链条护航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

全会强调,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十四五”期间,江苏省气象部门建成高密度交通气象监测网,攻克浓雾、路面结冰预警关键技术,构建以气象预警为“发令枪”的恶劣天气预警处置新模式,相关路段交通事故数同比下降43.6%。江苏省综合交通气象服务创新团队负责人张振东表示,团队将持续深化“交通+气象”融合,加强部门间数据共享、行业间数据融合,聚焦航运、铁路、物流等应用场景,以更优质的交通气象服务疏堵保畅、护路安民。

新疆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全会关于加快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部署,为新疆风光气象服务提供了新的发力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徐洁表示,“十五五”时期,将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化气象与能源产业的融合创新,打造更为精准高效的智慧气象服务体系;聚焦能源安全保障,强化极端天气应对能力建设,持续提升气象服务对新能源规划、建设与运营的支撑效能,为新疆建成国家级能源战略保障基地注入更多气象力量。(郭文刚、陈婧霆、王媛、闫泓、王斯宇、贾小芳、姜筱玮、周煜、谢丽萍、张晓卿、龙文静、陈晓颖、何玉婷对本文有贡献)

作者:王亮 张宏伟 郭笑羽 责任编辑:蒋芷晴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