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气象局联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极端灾害性天气短临预警能力提升实施方案(2025—2026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和气象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提升我国极端天气临灾防范能力。从编制到印发,中国气象局气象发展与规划院(以下简称“发展规划院”)全程提供支撑。
2024年夏季,多地出现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极端灾害性天气,引发山洪、城乡积涝等次生灾害,提升短临预警能力成为气象业务发展的迫切需求。
补齐预警短板刻不容缓。中国气象局党组高度重视,计划财务司紧急部署,由发展规划院牵头,联合国家级业务单位和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启动预研工作,明确要求在最短时间内摸清底数、拿出方案。
自2024年8月起,发展规划院以高度政治责任感,发挥“工程建设贯通地”优势,依托“十四五”气象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成果和“十五五”工程储备基础,快速形成总体建设方案,并组织70余名专家开展模块化预研。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指导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摸清全国极端灾害性天气监测盲区底数,完成站址比选工作;国家气象中心会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梳理短临预报业务流程和相关业务软件统筹布局,明确关键技术攻关和业务体系调整优化方向;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开展短临预警信息发布传播“最后一公里”各类有效手段的研究验证工作等。
发展规划院组建设计团队,动员20余名骨干,统筹建设内容、业务板块衔接协调与投资优化。经过大量调查和分析研究,在体系化布局、模块化设计及“天智”系统等支撑下,整体建设思路逐渐明确,各领域细化建设方案顺利完成,为后续工作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2024年12月,《实施方案》正式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今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开展评估审查。
规划虽薄,背后支持却无比扎实。每段文字都有建设任务储备方案的细化论述,每项投资都有翔实的建设任务投资测算表备询,每项装备价格都有投资标准或市场询价单支撑。
在这一过程中,发展规划院联合各单位组建小组,按照“简单回复不隔日、修改补充不过周”的要求,进一步补充完善材料。
2025年4月初,发展规划院启动各建设单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组建24人专项团队,采用“需求-技术-应用”评估模式,制定涵盖18项内容的评估要点,对113余个项目进行集中评估。
观测类项目经3轮评估,梳理修改意见300余条,形成评估意见100余条;软件类项目形成修改建议800余条,优化投资占比20%以上。依托中国工程咨询协会气象专委会平台,引入社会化咨询力量,实施专家联合论证构建“反馈-修改-审核”的评估管理闭环。
在多方推动下,《实施方案》在今年5月通过评估,6月完成复核。随着《实施方案》印发,极端灾害性天气短临预警能力提升工程蓄势待发。发展规划院将持续立足气象智库主阵地、整合全链条业务体系,为气象现代化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作者:顾青峰 郭笑羽 责任编辑:张林)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