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播报

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扩展至全国

时间:2025-04-17浏览:100

日前,中国气象局印发《气象灾害风险预警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建成基础牢固、技术先进、分工明确、体系完备的国省一体化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新格局,气象灾害风险预警能力有效提升,为防灾减灾决策指挥和行业赋能提供精准支撑。

近年来,气象部门不断强化面向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和多行业的气象灾害风险服务,进一步加强气象预警与灾害预报的联动,推进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向客观化、定量化、场景化发展,为加快推动灾害性天气预警向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延伸打下基础。

2022年,中国气象局部署启动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试点,同步组建工作专班和技术专家组。目前,覆盖短中期、月—季—年的气象灾害风险业务初步建立,短中期和气候尺度的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指南相继印发,风险业务由9个试点省扩展至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国省一体的气象灾害风险业务体系初步建立。

国家气象中心研发县域尺度的逐日更新的未来3天、7天、10天的“气象灾害综合风险一张图”,建立了暴雨、台风、高温等7个灾种的气象阈值矩阵及风险等级指标,构建了气象灾害风险预报模型。

国家气候中心建立客观化灾害事件时空识别技术和不同区域(流域)分季节分灾害类型的精细化风险预警模型,建立灾害风险预警实时业务,实现“关口”前移。

部门联动日益紧密。在与应急管理、水利、农业农村等多部门传统合作基础上,气象部门不断与各部门强化气象灾害风险技术研发,开展新一轮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农业气候区划试点、高速公路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优化提升等工作。目前,联合相关部委共同发布的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产品,覆盖水利、自然资源等多个重点行业领域。

2024年,气象部门联合各部门发布气象风险预警1.9万余条,较同期提升12%。在农业领域,联合农业农村部累计发布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48期,助力小麦赤霉病发生面积缩减41.6%,干热风预警助力冬小麦减灾增收约30亿斤。去年全国成功预报地质灾害390起,涉及可能伤亡人员4765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约4.3亿元。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依托行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数据集,研发行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产品。其中,电力负荷高温风险及电线覆冰厚度风险预报产品、公路交通暴雨灾害风险预警产品已在能源保供迎峰度冬(夏)气象保障服务、强致灾天气过程中得到应用。

各地气象部门探索出一系列好经验好做法——

北京市气象局建立灾害性天气短临逐时、短期逐日、中长期逐月、跨日过程的风险预警模型,形成分季节综合风险阈值矩阵;研发快速生成融入服务需求的风险预警图文产品及风险防范建议,在汛期长时效预警服务流程中可提前两天提示气象灾害风险。2024年,自主研发城市水文水动力模型,建立6小时内逐时城市暴雨积涝风险预警模型;聚焦城市交通运行,绘制北京地铁防汛风险“一张图”,研发高速道面结冰预警模型,联合建立华北铁路网大风风险预警模型,有效应对15次系统性大风过程。

上海市气象局聚焦智慧交通、智慧工地、智慧水务等城市治理细分领域,建立16个基于阈值矩阵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打造城市治理“一张图”超级场景,汇聚7个部门共计54类数据要素,开展暴雨积涝、店招风险、高空作业、桥梁风险等6类数字孪生应用场景建设;联合桥隧等运营企业建立“一点一策”基层处置闭环,赋能基层治理。2024年,在防范应对台风“贝碧嘉”期间,提供3种台风路径动态概率产品和分区域、分时段、分要素矩阵式精细化预报产品,针对城市不同特征高度建立“头顶上的风险”等服务产品。

广东省气象局联合省住建厅建立大城市暴雨积涝综合治理联动工作机制,针对广州488个内涝点开展逐6分钟“触发式”风险预警;联合深圳地铁共建地铁精准气象系统,倒灌风险提醒由提前30分钟延长至1小时;以佛山为试点,建立以雷雨大风、暴雨预警信息为先导的建筑工地自动停工机制,覆盖全市32个镇街、55个建筑工地,为约7000名建筑工人安全作业保驾护航,降低企业因灾损失近3000万元。

重庆市气象局强化多跨协同,建立多部门风险信息共享和联合监测、市区县一体化预报预警、跨部门联合会商联合预警发布、关键技术协同攻关、保障经费联合投入五项工作机制。打造防灾减灾决策指挥、行业和镇街规范化预警响应、“一点一策”灾害精准防御等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场景。在去年“7.8”强降水过程中,联合水利等部门及时发布中小河流涨水、山洪和地质灾害风险预警,助力31个区(县)紧急避险转移和安置10.3万人。

陕西省气象局构建苹果花期冻害、小麦干热风、设施农业低温冻害、玉米穗期及花粒期高温热害等定量化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模型,研发“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助手”,实现分作物、分灾种、分区域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客观产品的智能化制作,为全国近90%的苹果种植区提供花期冻害风险预警服务。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