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播报

七大流域气象中心全力打好防汛备汛“主动仗”

时间:2025-04-03浏览:115

记者日前获悉,七大流域气象中心通过资源共享、技术赋能、内外联动等措施,打好防汛备汛“主动仗”,答好防汛备汛“民生卷”。

防汛备汛涉及多领域、多主体、多环节,统筹多源数据资源、实现共享共用,是打好防汛备汛“主动仗”的关键一步。长江流域气象中心基于“云+端”技术框架,推动长江流域气象保障平台在流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用,实现气象信息共用、服务产品共享、灾害天气联防、科技联合攻关。黄河流域气象中心融合应用水利、自然资源等10类共享数据,实现洪旱灾害智能识别、报警响应功能,并融合三维遥感影像、气象和水文监测预报及风险预警产品,构建小浪底、河口村、万家寨等重点水库三维仿真立体监测预警系统,为流域灾害防范应对提供支撑。珠江流域气象中心融合“31631”递进式服务思路,持续强化汛期监测预报产品的共享共用,定期并适时加密向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广东省应急管理厅等部门发布流域水文气象公报。淮河流域气象中心加快开展流域科学实验数据集建设。太湖流域气象中心初步实现水位监测、预报及致洪风险降水阈值信息的共享共用。

强化科技支撑、提升技防能力,是各个流域气象中心防汛备汛的一大着力点。海河流域气象中心建立双偏振雷达监测、雷达降水外推等共5类20种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产品,产品时间分辨率达分钟级,同时自主开展山洪气象风险降水动态阈值研究和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技术研究。松辽流域气象中心以技术创新为突破,与国家气象中心共同推进分布式水文模型本地化部署,并与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合作应用风云气象卫星数据构建智能降水估计模型。太湖流域气象中心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强化流域降水基础预报数据支撑,目前已完成0至2小时S波段雷达智能外推精细化降水预报产品研发,汛期可实现流域短临降水预报智能化、全覆盖,并针对台风、梅汛期暴雨等关键过程开展降水预报检验评估,为汛期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防汛备汛,“防”字当头,这有赖于充分的上下贯通、左右协同、内外联动。长江流域气象中心与长江水利委员会联合发布气象水文专报,直达长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基层一线负责人,常态化开展汛期关键节点和重要过程天气会商,同时依托长江航运气象服务联盟等,与水利、海事等部门共建自动气象站和天气雷达,打造全国流域重大气象观测技术设施共建共享示范样板。松辽流域气象中心成立流域气象科技咨询专家委员会,组建由松辽水利委员会和流域内四省(自治区)水文气象业务骨干参与的联合攻关团队。淮河流域气象中心与淮河水利委员会深度对接,进一步了解淮河流域水文气象业务服务需求,加强业务协同。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友情链接